欢迎来到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!
首页 > 经典作品 >

背上歌声去远方
2015-11-10 09:37:06   来源:中国民族报   评论:0

详情
  在云南丽江的深山里,有一位傈僳族电影放映员。在影片《背上歌声去远方》里,他是男主角,叫石久。石久年复一年、日复一日地牵着马匹,驮着电影放映机,翻山越岭,走村串户。他每到一地,都会找一个村寨的高坡,举起喇叭大声喊:“放电影喽!”那回声,层层叠叠,在山谷中飘荡。傍晚,乡亲们换上民族盛装,像过节一样聚集在广场上架起的银幕前。

  由于常年在外,顾不上经营小家,石久的老婆带着孩子离开了,但他仍然把放电影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。乡亲们喜欢看电影,有的孤寡老人行动不便,他就给老人放专场。有一位老人在他放专场电影时,溘然长逝。虽然老人己经走了,但石久仍然把电影放完,让老人带着人世间最后的幸福记忆步入天堂……

  2000年,北京民族电影展举办“中国民族电影回顾展”,有120部参展影片,《背上歌声去远方》排在第101号。一晃,北京民族电影展己举办6届了,但101号影片在我记忆中的份量仍然很重。尤其是老人在专场放映中看着电影幸福地离去那一幕,以及那一声“放电影喽”的大吼,永远刻在了我的心上。

  电影中的放映员石久,是祖国的边境、农村、山寨千百位放映员的缩影。记得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年代,就有少数民族三兄弟为当地老百姓放电影,还慰问部队官兵。那时,我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,收集整理过三兄弟的事迹。这三兄弟叫韦忠、韦江、韦柯。

  有一天,兄弟三人到中越边境爱店镇青草岭的猫耳洞(当年的屯兵之处),为驻守的官兵放电影。他们带的电影有《少林寺》、《小花》、《甜蜜的事业》,一部比一部好看。那时边境局势紧张,晚上正放着电影,枪声就响起来了,韦江和驻军连长赶紧让站着的战士蹲下,将音箱的音量调低,坚持把电影放完。

  韦氏三兄弟出生在广西宁明县峙浪乡峙浪街。上世纪80年代初,三兄弟和父亲一起商定买了一台16毫米的电影放映机和一套放映器材,成立了峙浪电影队。这支电影队活跃在10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,沿线有29个村屯,最远的放映点要走上百公里。上世纪末,他们听说有两户住在半山腰上的人家很少有机会看电影,其中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一生中从未看过电影,且已瘫痪在床,就背上电影设备,走了15公里山路,给这两户人家6口人放了专场电影。老人看完电影热泪盈眶,不停地说:“感谢三位好兄弟。”

  这支三兄弟放映队,如今叫“爱民固边电影队”。据统计,截至2014年底,这支放映队已放电影33年,播放影片1.35万场,总行程20多万公里,惠及边境群众150万人次。此外,他们为驻防官兵放映电影1500多场,丰富了戍边官兵的文化生活。

  电影人不光是明星名流,也有像韦氏三兄弟这样的普通人。随着时代的进步,在政府的扶持下,“爱民固边放映队”如今鸟枪换炮,交通工具从手扶拖拉机换成越野汽车,胶片放映机换成数字电影放映机,三兄弟的服务范围也扩大了。但是,他们的脑子里依然没有那么多票房的概念。利用放电影的机会,为大家普及科技、法律、卫生知识,成了他们新的“电影事业”。《美丽广西·清洁乡村》、《农村生活垃圾巧处理》、《农村防范诈骗常识》、《小学生校园安全常识》等教育短片,都在他们放电影时穿插播放。

  爱情片是如今故事影片的重要类型,三兄弟放映队的爱情片别具一格,能促成良缘、化解矛盾、助民扶困,深受老百姓欢迎。在边境乡村,看电影是真正的“恋爱季节”,三兄弟是有心人,他们通过电影活动当红娘,牵手情侣超过80对。现在我们常说,民族工作要重在平时,重在交心,“爱民固边电影队”就是好榜样,他们放映的正是“大于电影的电影”。

  (责任编辑:落溪)

相关图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