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成即败,创业的残酷正在于此。但即便这样,也无法阻止创业者们对拼车这一市场的美好憧憬和狂热向往。毕竟,与130万出租车总量相比,全国有1.3亿辆私家车,拼车应用的潜在车主和用户数量十分庞大,且很有可能成为汽车后市场的超级入口。而在政策方面,北京市今年年初出台了《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》,为拼车定了性,跟黑车划清了界限,给创业者们吃下了定心丸。
尽管前途如此光明,但竞争的道路是曲折的。拼车创业者眼前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:如何保持自己的差异化和独特性?如何在激烈的拼杀中生存下来?
风格迥异,但模式雷同
在回答竞争的难题前,创业者需要想清楚自己是谁。4月26日,在第39期五道口沙龙现场,来自天天用车、51用车、微微拼车、嘀嗒拼车、彩虹拼车、爱拼车的各位嘉宾分享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。
微微拼车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永表示,拼车是共享经济的经典案例,简单来讲就是在边际成本为0或者边际成本极低的情况下,让原有的生产资料发挥出2-3倍的经济效益。因此,微微拼车在产品上坚持的是效率至上的理念,一对一和一对多并重。
王永从事顺风车公益事业已有16年时间,去年年底他觉得市场化才是更有效率的手段,因此推出了微微拼车。王永的难题是所有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都会面对的难题,但他觉得基因可以改变,微微拼车会不断向互联网企业学习。
嘀嗒拼车的联合创始人朱敏认为,嘀嗒拼车的最大特性在于规模大、走得快。“乘客最关心的是能不能叫到车,车主关心的是能不能接到单。嘀嗒拼车的目的就是让匹配变得更容易。”在定价、补贴方面,嘀嗒拼车都采用了最大化的手段,目的是为了提高应答率、保证用户体验。
而51用车相对更偏产品。去年年底51用车上线,到目前,已经拿到了红杉资本、创新工场、百度等投资方的资金。51用车联合创始人门旭光说:“51用车最大的特点就是团队执行力。”他认为,拼车比赛才刚刚开始,51用车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储备将主导后续的快速发展。
爱拼车团队总部在杭州,但北京是他们的第一大市场。爱拼车联合创始人杨洋认为,爱拼车是最懂互联网的,因为他们的团队大部分来自阿里。阿里系创业者强于运营能力,杨洋认为,爱拼车能对玩法、产品和技术快速反应。“拼车烧钱是个无底洞的资本游戏,爱拼车是市场上第一个大体量烧钱的公司,也是第一个暂停烧钱的公司。爱拼车不希望用户心里的印象只有3个字——优惠券。”面对巨头的压力,杨洋认为,大象再大,脚下也会有蚂蚁生存的地方。
彩虹拼车做的是一对多出租车,总经理王国珍走的是谨慎策略,“先占据点、做深做透,将产品打磨好,用户体验做好,才会有更深的东西衍生出来。”在王国珍看来,眼下拼车市场火的是一对一,因为匹配更加容易,但有需求就有机会,一对多的春天也并不遥远。
与其他对手相比,同样拿到了红杉资本、创新工场、百度投资的天天用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“社交”。天天用车CMO崔晓琪介绍,天天用车在车主端建立了社区“天天圈”,在乘客端建立了“行业圈”,并且还在探索其他的可能性,比如车友会。
虽然这些产品的风格迥异,但大部分创业者认为,本质上都是雷同的。杨洋直言:“这个商业模式太简单了。”简单意味着没有竞争壁垒、容易被复制,因此,如何抵挡巨头带钱来袭就成为了创业者们的共同难题。
拼刺刀不易,小而美也难
当一位创业者介绍自己对车主和乘客的补贴政策时,另外几位当即表示:“这些我们都有。”这是当前拼车行业的真实写照。尽管玩家众多,各个竞争者并未到拔刀相见的时刻,但在水面之下,激烈的补贴战早已开始。
不管是对车主还是对乘客,补贴往往是最具吸引力的手段。而对创业者来说,大肆烧钱可以快速占领市场。这种竞争方式的结果显而易见,那就是——整个拼车行业最终都会被资本主导。简单说,谁的钱多谁的机会就多。
门旭光认为,照这样的态势下去,拼车市场未来剩下的多不过两家,至于最后能否变成一家,则要看双方的竞争态势和背后的资本意志。“半年到一年便会见分晓,小的团队会很难存活。”
不过,杨洋认为,大象再大,脚下也会有蚂蚁生存的地方,他主张小团队用产品寻找差异化。做一对多拼出租车的王国珍同样表示,彩虹拼车另辟蹊径,就是要避免正面火力,做小而美。
在王永看来,拼车和打车市场不一样,打车市场是“阵地战”,火力全开,一举定成败,但拼车市场是“游击战”,以地域为区分,小团队可以在某些城市占领据点,求得生存。
无论未来形势如何,一场激烈的拼杀已随着补贴战悄然开启。当然,在此之前,拼车行业还有很多共同的难题需要面对。比如匹配问题、定价问题、安全问题、用户接受度问题、合法性问题等等。
对拼车创业者来说,踩上风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,更多的不确定性还在以后,巨大的成功和惨痛的失败都有可能。
或许,这正是创业魅力所在。
(责任编辑:落溪)